《消失的女孩》:Amy复仇记
感受
看完这部电影,最大的感受就是恐怖,如果我是Nick,我会和他一样抓狂,会和他一样去问质问:你为什么要死缠着我?
恐怖的地方不在于最后死了谁,而在于最后谁也没死。
Nick最后的反问:我们互相折磨,互相控制,有什么意义?
Amy是这样回答的:这就是婚姻。
最后,Nick对于这段婚姻没有任何办法,在聚光灯下,在媒体塑造的国民爱神——Amy面前,他必须维持这种虚伪的关系,他,别无选择。
Amy,其实她动了很多次“自杀”的念头,但是都没有执行,就是因为她不想死,控制欲极强的她,还是想看到自己的丈夫变成自己理想的模样,她不愿意接受自己婚姻失败的现实。影片中她在看到Nick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,眼神发了光,改变了主意:动了杀心,想要干掉眼前呆傻的富二代(Desi挺惨的,惹谁了呜呜呜)。说Amy是世界上最精明的女人也不为过,但其实也是最愚蠢的女人。
猫
影片中多次给了一只橘猫镜头,下面这个博主的解读很有意思:
1 | 就在观影前一天我看了一个帖,大意是说为什么你养的猫没有把你吃掉,主要是因为你对她来说有点太大了,吃起来不是很方便。 |
病蔷薇
Amy是一个很有才华、学历很高、聪明绝顶的作家,她很爱玩解谜游戏,她塑造了一个故事中的“完美的她”,“她”无论做什么都先自己一步,比自己先打上排球校队,比自己先“虚拟结婚”等等。在Amy的眼中,Nick不过是自己小说中的一个主演,至于你怎么演,得全听我这个编剧。
至于Desi的死,也根本不意外,Desi的严密布防的监控,触碰到了Amy的逆鳞,让控制欲爆棚的她感到了被他人控制的窒息。Desi的死,虽然有点可惜,但是既然碰到了Amy,也是必然的结果。
Amy的这种人格缺陷和变态倾向,不是没有原因,最大的原因就是父母,父母从小就榨取剽窃Amy的童年,把女儿没有当做是一个独立的、有精神属性的人,而是把她当成了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物品。在女儿失踪以后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,父母依然端着童书的书架子,做着体面而不失煽情的演讲:神奇的Amy伴随着数以万计的美国孩子一起长大,我们大家需要帮助,帮助我没找到她。就连信息发布的网址都含有“Amazing-Amy”的元素。
Amy的控制欲,是极度完美主义下的产物。
社会舆论
Amy很坏,懂得利用社会舆论来转移矛盾,本来这只是一个丈夫的出轨,但Amy的强烈控制欲和破坏欲可不会善罢甘休。她很机灵,伪造了自己怀孕的故事,伪造了丈夫杀害自己现场,伪造了自己弱者的身份,博得了社会大众的同情,而社会大众,往往更倾向于相信弱者所阐述即为事实。
千夫所指,皆为Nick。
而Nick的律师很有头脑,认为他应该主动去澄清自己出轨的事实,塑造自己“好丈夫”,浪子回头的社会形象。
也正是舆论,让Nick的风评有了好转。
舆论这个东西啊,既能覆舟,亦能载舟。
袍和虱子
影片的最后是和开头一样的镜头(很像一只猫有没有?):
婚姻里最重要的问题:“你在想什么”、“你感觉如何”、“我们都对彼此做了些什么”。
能搞清楚这三个问题,婚姻便不至于此。影片中的Amy就是因为看到了Nick外出幽会,心里埋藏的怨恨便一下子爆发,邪恶的计划在心里萌生。Nick也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Amy,认为是她一直不想要孩子。
婚姻啊,各执一词,对伴侣心里想的、对对方做的妄加揣测,是很难延续的。
有什么事,往开了说嘛。
张爱玲说过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里面爬满了虱子”,这句话其实并不是说婚姻的,出自于张爱玲18岁的散文作品(真厉害,十八岁说得出这么有深意的话),但用来形容婚姻也不错:婚姻是一袭华美的袍,这是面子;爬满了虱子,这是里子。
婚姻的过程中少不了矛盾和纠纷,完美的伴侣是绝对不存在的,Amy在电影中的这句话“人在经济状况很糟糕的时候,往往会暴露出最脆弱的软肋”就概括的很精炼,Amy和Nick之间的矛盾就是在他们双双失业、婆婆乳腺癌四期那时激发的。
婚姻,是不可能没有虱子的,有虱子,我们就把它抓掉嘛。
总的来说,《消失的爱人》是一部很深刻的反映了婚姻问题的电影,很好的刻画了控制欲过强的变态人格。当然,这些问题不是恐婚不婚的借口,婚姻没有错,有错的是人,正如我上面说的那样:婚姻是不可能没有虱子的,有虱子,我们就把他抓掉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