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里斯本丸沉没》:打捞起一个即将被遗忘的故事
在飞机上看了《里斯本丸沉没》这部电影,更确切的来说是一部纪录片,按我的直观感受,这是一部制作精良,具有深远意义的纪录片。
导演会拍摄
导演方励不仅仅是一个导演,同时还是一个地理海洋学家,天生的职业属性赋予了《里斯本丸沉没》格外的魅力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当导演方励在东极岛拍摄的时候,听说了东极岛的故事,于是他利用现代的声呐技术来寻找这沉睡的里斯本丸号,经过一番不为人知的努力,沉默了八十年的里斯本丸号,终于揭开了面纱。如今,是时候由我们中国人来讲述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了。
影片导演有一句自白,让我印象很深刻:现在经历过里斯本丸沉没的人大多都去世了,我不敢想,如果当年的亲历者都已经去世,那么这段历史将有谁来讲述?我不敢怠慢,更要加紧采访和调查的步伐,在影片的最后,很不幸的是,这一幕还是出现了。
导演是一个肯吃苦的实干派导演。方励走遍了英国、美国、加拿大、日本,只为更全面的向大众讲述1942年10月1日发生的故事:当年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故事;导演是一个温情的人。在面对老人时,方励充当的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,这份温情,被带到了电影里。
中国不缺导演,但缺少的是像方励一样,愿意以社会为题材、反映社会现实,发自内心想要让观众了解历史的导演。
群像会说话
影片中无论是一等兵、二等兵亦或是上将,导演总能抓住他们身上的独特的点,让我们觉得,他们和我们的距离这么近。他们也是普通人,他们也有人性,美军的炮手在得知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炮,毁了那么多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以后,用自己的一生来赎罪;他们也有爱情,影片中一个米德尔塞克斯士兵在香港爱上了一个这个女孩,写信给自己的妈妈告诉这件喜事,他们结了婚,但她再也没等到自己的郎;他们也有亲情,士兵奋不顾身的冲进燃烧的火堆,抢救出自己妻子的照片,并且用镜片制作成一个精美的相框,时刻看着,只为警醒自己还活着,自己还有故乡的亲人在等着自己回家;他们也有友情,军官在逃亡的危难之际,仍然不管自己的死活,安慰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,和他们喝一杯酒、叙一叙旧,让他们体面的去见上帝……
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中,有关“他”的故事太多太多,虽然他们的名字我无法一个个记住,但是他们的故事,只要有一个人看了,便不会忘记。
讲故事嘛,不要高高在上,从大众的视角出发,才是真正的好电影。
眼泪会流出
后半段很感人,尤其是最后林阿根和来自异国他乡的素未莫面的“亲人”握手寒暄,似乎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语言和地界,产生了非凡的联结。
后半段我哭的稀里哗啦,既是代入遇难者亲人视角而感到深深的悲痛,也是代入亲历者的故事而感到深深悲痛。
里斯本丸的沉没,就这样啊,影响了他们的一生。即使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,他们依然PTSD,会有很强烈的创伤应激综合症:他们中,有的每晚睡觉都会说日语,只为乞求日本军官给他们一口水喝、一口饭吃;有的吃饭都根本不敢上桌,因为他们怕啊,怕上桌吃饭会挨打;有的脾气暴跳如雷,暴躁的让自己的子女都感觉陌生的可怕;有的对孩子一句“快要饿死了”的闲话极为反感,因为在他们看来,孩子根本就不知道“什么是真正的快要被饿死了,也根本不希望他们知道”。
那我问你,为什么明明是日军犯下的滔天大罪,要受害的家庭来用一生来偿还?
如果只是沉沦在过去,无意会积累仇恨,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
就像威廉.班尼菲福德(比尔1号)说的一样,我们要”I don’t live in the past,I live for future…”
战争会吃人
里斯本丸沉没,只是众多战争事件的冰山一角,可以想到,这个世界还有多少埋藏在地下的故事,在等待着人们去讲述……
经历过山河破碎、家国蹂躏的我们,更加渴望和平。
因为没有人比我们更懂战争的危害和恐怖。
战争,真的会吃人!
让我们再看一眼他们……
让我们铭记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……
30° 13’ 44.42”N,122° 45’ 31.14”E
历史,将会永远记住这个坐标!